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六五九章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李承志何尝不知道不能一杆子将一船人都打翻的道理?

    但世家之间盘根错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岂能轻易就区分出谁好谁坏?

    若是公允而论,杨氏不一定就是坏的。就如李承志从来都不认为自己有什么地方的错的,这是同样的道理。

    不过是立场不同罢了……

    曾记何时,李承志也曾幻想过,祖居李氏出自关中,又有李韶为他张罗奔走,若起事造反,便是不敢明目张胆的响应,至少被元恪欺压近十年的关中世家,十中六七会暗中支持。

    但终是被李韶浇灭了幻想:世家之间,只讲利益,不论对错。

    甚至坦言:若非他早看出李承志鹰顾狼视,雄心勃勃,绝非吴下阿蒙,岂会冒着抄家灭族的风险,自李松率白甲战兵远遁西海之时,就为李承志百般遮掩,之后更是尽力奔走?

    无非便是他慧眼识人,提前在李承志身上下了重注。所求者自然是助李承志事成之后,陇西李氏又能延续数代富贵。

    而如弘农杨氏,李韶说的更是清楚:杨播、杨椿、杨津三兄弟各有雄才,但世受皇恩,俱是忠毅谦谨、恭德慎行之辈。

    说直白些,杨氏因冯太后而兴(杨播三兄弟与冯太后是表兄弟姐妹,冯太后时三人皆在宫中任内臣),至孝文帝时而盛极一时。虽宣武朝时被冷落数年,但元恪并未赶尽杀绝,杨氏并未伤筋动骨,但等良时一至,便能兴盛如初。

    便如杨舒、杨钧,但等元恪驾崩,便扶摇直上。若非兵戈抢攘不止,八方风雨不断,其余兄弟起复也只是迟早之事。

    是以不到万不得已,比如关中烽火遍地,比如朝廷摇摇欲坠之时,杨氏绝不会附逆。不然,于公便是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徒

    于私:杨氏一朝三侍中,门生故吏遍布天下,更执关中世家牛耳数十载之久,势力盘根错节,岂愿久居人下?

    所以杨舒随李韶招抚西海之时,百般套李承志的话,问他何时起兵,何是举旗。

    又问他是从北到南,先经西海谋取六镇、北地,还是从西到东,渡大河,占陇西与秦梁二州,继而图谋关中。

    但李承志总是顾左右而言他,称为时尚早,只能且行且看。

    而杨舒一番言论,更是如一盆冰水兜头浇下,绝了李承志最后一丝念想。

    如今,便到了朝廷摇摇欲坠之时,只要等李承志除了崔延伯、邢峦、元遥、奚康生这几个心腹大患,便等于绝了朝廷的最后一丝希望。

    又值朝廷与西海两败俱伤,也该是杨氏露出獠牙的时候了。

    甚至连借口都有了:若征李承志,便是替天行道,平叛逆贼。若征朝廷,则是清君侧,为国除奸,简直是两全其美。

    而前提是,要让朝廷与西海尽可能早的打起来,杨氏才好坐收渔翁之利。

    所以,李承志还有何必要与杨舒虚情假义,虚于委蛇?

    与其日后处处提防,担心哪一日被杨氏从背后捅上一刀,反不如就地翻脸,是友是敌分个清楚。

    这只是其一,其二则是:朝廷迫于无奈,只能如巨大的血蛭一般,无穷无尽的盘剥关中。

    而杨氏受声名所累,只要李承志不动,就只能任朝廷压榨。所以根本不用李承志殚精竭虑的谋算,只需等下去,朝廷迟早都会替他除了这个心腹大患。

    所以,只需等就行了……

    心中转着念头,李承志又问着崔光:“尚书与寺卿谈的如何?”

    “如今他为国之砥柱,我却已附逆从贼,自是道不同不相与谋,还能如何?”

    崔光黯然一叹,神色更见萧索。

    李承志自然知道他心结所在:二人本就是表兄弟,幼时皆因家贫,连书都读不起。

    后又突逢兵祸,二人被魏军裹胁至平城(元魏旧都),又无一技之长,若非李冲(李韶叔父)慧眼识珠,兄弟二人险些饿死于街头。

    自那时,兄弟二人便相依为命,相互扶持至今。

    这是整整一辈子,相互拿命换来的交情,怎可能说断就断?

    刘芳自是希望崔光尽心报国,便是最后以身殉道,也算无憾。

    但崔光却想刘芳弃暗投明,便是不为自己考虑,也该为后世子孙留条明路。

    二人谁也说服不了谁,话不投机,只能分道扬镳。

    昨日见刘芳的第一面,李承志便看了出来,老倌儿已然存了报国死志。

    虽觉可惜,但他也知,似这等人物用大半辈子树立起来的信仰,又岂是他三言两语就能动摇的?

    是崔光不死心,说是要试一试,最终却无功而返……

    李承志温声劝道:“寺卿予我有恩,如今不过是各为其主,各司其职,我岂会因此而生怨?便是日后,我也定不会为难予他……

    而寺卿清誉满天下,便是谈和不利,太后欲怪罪予他,只多也就是削官罢爵,性命定然无虞,是以尚书何忧之有?”

    崔光嚅动了一下嘴唇,终是化为一声长叹:“事已至此,还能如何?只能盼他幡然醒悟,早日回头。”

    正因为关系好,所以了解的才深,李承志是何秉性,崔光心知肚明。

    不看秦梁二州的士族、豪强,至西海后又是何等凄惨的模样?

    虽说迫于无奈,继而西海近如全民皆兵,李承志不得不放松了些,征召士族子弟入军、任官。

    然而大多都是微末小吏,好一些的也就是在营中任司马,地方任县丞,连营、县之类的副职都够不到,更遑论领军?

    而大多数的,莫说知冠齐楚,知文晓义,如今竟连糊口度日都难!

    再看西海之惠民之政,无一不是悯寒族、怜贫民,只是“凡民户过百,必建村学”、“凡年满七岁,不论良籍贱籍子弟,必须入学”这一点,就可看出李承志天下大同的野心。

    而如今日,但凡换个人,便是心中生恼,恨杨氏狼子野心,诡诈多端,也必然恭恭敬敬,笑语焉焉。

    只因这天下,依旧是士族、门阀的天下,李承志欲图关中也罢,逐鹿中原也罢,若有世家相助,定然事半功倍。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