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9章 ——李信之败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如此,这后人说话不是一开始就是不着边际,夸大其词的嘛,将军为我大秦一统天下立下汗马功劳,朕怎会因后人戏弄之语怪罪将军。”

    不是,陛下,你这咬牙切齿的,确定没怪罪我?

    嬴政也是看到了王翦的小眼神,迅速收紧牙关,面带微笑,正想转头叫蒙恬给老将军拿件大衣来,以安王翦之心,免得这老将军胡思乱想。

    “蒙恬,你怎么又离朕那么远?”

    “不是啊,陛下,我一直在这里,没有动啊!”

    “朕记得朕是不是和你说过,不准离朕一丈远!

    你要欺君,还是要谋反?”

    蒙恬那是一个健步就过来,距离卡的刚刚一丈,一点不多,一点不少。

    “陛下,刚才您与老将军谈话,臣怕打扰到你们!

    请陛下赐罪!”

    “去把我那件大衣取来给老将军披上,这天气凉,莫让老将军感染了风寒。”

    蒙恬那是一下就跑起来了,连回话都忘了。

    蒙恬:哇,大衣哎,陛下穿过的哎,赐给老将军,这要没事,谁信啊?

    不过这后人也说陛下喜欢年轻帅气的,我要不要找个机会给陛下说说,把我派出去打匈奴吧。

    毕竟我也很年轻很帅气啊,陛下要是用强?

    我反抗是欺君,不反抗对不起列祖列宗啊。

    ————————————

    [虽然我们都知道李信后来输了,但其实人家真没啥大问题,二十万秦军灭楚还真是手拿把掐,那为什么输了呢?

    让我们把视线调回

    秦王政二十一年 公元前226年

    这一年发生了两件小事,第一件事在《史记.秦皇本纪》里面只有三个字:新郑反。

    而根据众多史料以及权威人士的猜测,这场反叛是由韩国贵族掀起的一场为了复国的叛乱,但请注意韩王应该是没有参与的,毕竟受太子丹刺激,这些被灭国的王是没有那么好的待遇了,嬴政把韩王囚禁在了陈县。

    韩王应该是没有这个能力在被囚禁的情况下还组织一场叛乱。

    而猜测这场叛乱很快平定,而无辜又不太无辜的韩王,成了杀鸡儆猴的那只鸡,他没有参与,可为了震慑天下人心,韩王直接被处死,也是有够倒霉。

    当然有一种很小众的推测,是韩王先死了,贵族才开始叛乱。]

    而此时还被囚禁在陈县的韩王——安。

    连忙向身旁监视自己的士兵说道:“快,快,快,帮我带信给秦王,我是真没参与啊!

    各位大哥,你们可都得给我作证啊,我如厕时候你们都有人看着我,我从来没有往外面传递过消息啊,我是个好人啊,那群造反的都是叛逆,不是我韩国的,我要开除他们国籍,求求你们帮我给秦王带句话吧,饶我一命吧。”

    而士兵只是冷冷看着这所谓的韩王,天生贵种,啧,原来也怕死?

    和我们村头的王二好像没啥区别,好像还不如王二,王二当年被砍头时候还说“老子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啧啧啧,贵族原来是这样的啊?

    [而第二件事,也只有一句话,

    昌平君徙於郢。

    还记得我们最开始说的秦国相邦有一段时间的史料完全是空白的吗?

    现在可以为大家揭开这个谜底,吕不韦死后接任相邦的就是昌平君。

    咱们直接上史料。

    唐代史学家司马贞的《史记索隐》,

    司马贞,嗯没错,河内司马氏,就是司马懿们那个河内司马。

    史记从两汉至唐,最早是竹简,后来是纸,最开始没有活字印刷和雕版印刷时候,书籍的传承全靠一个字“抄”,而咱们也知道古代的断句,你要是没个老师教你,那同一句话,意思就全变了。

    比如: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直接给大家断句,大家自行理解。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而书籍的传抄,有的人可能抄错了、抄漏了,各家版本不一,司马贞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还有《史记》本身的问题,比如司马迁同一件事在不同本纪完全是两种说法。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他引用了四百多种书籍来加以说明。

    《史记索隐》:昌平君,楚之公子,立以为相,后徙於郢。

    然后到了咱们现代,公元1982年时候,天津文管所在破烂堆里发现了一个青铜戈,上面发现了三行细如毫发的铭文。

    “十七年 丞相启状

    造合阳

    嘉 丞兼 库 工邪”

    经过文物工作者的多方拼凑,隐藏的历史露出了线头,昌平君,吕不韦死后做过相国(相邦)。

    而在这同一时期的历史有也有一位不知名的昌平君被项燕立为楚王。

    而郢就是陈县那个地方。

    而我们接着看李信的攻楚路线,大军在颍川郡集结,南下襄城→舞阳→上蔡,而后淮北楚国仅剩的平舆、寝县顺利被攻克,按道理来说这时候应该继续向颖上、寿春作为进攻方向,直接灭掉楚国。

    或者向南扩大战果也行。

    可是,这时候让人看不懂的来了,李信率大军返回中原腹地,攻击陈县(陈邑)、鄢陵,这两块地可是早就属于秦国了,可是后方啊!

    而如果你要去查陈县这个地方的史料,秦王政二十二年到二十三年,史料完全没有记载。

    如果不是《史记索隐》和铜戈,我们永远也看不见事情的真相,李信也就是翻版的秦国赵括。

    而现在,我们可以大胆的推测,昌平君要么是和王翦一样,要么就是和外戚一样,不想故国被灭,所以被嬴政边缘化了,放在陈县这个地方,安抚楚国人心也好,发配囚禁也好。

    反正昌平君心里可能有想法了,又在楚国故地,又是楚国公子,一咬牙一狠心,没经受住诱惑,或者干脆就是自己联络楚军,叛乱了,直接在大军后方捅了一刀子,把秦军后勤断了,李信没办法往前面打了,只有回过头来,先解决叛乱。

    这也就很能解释的通,为什么这段史料是空白,很有可能是被嬴政直接下命令删除的,你想想母亲背叛,好吧,本来母子之情就不多,弟弟背叛,好吧,这个弟弟就不亲。

    可昌平君,表叔啊,而且昌平君第一次在史书出现,就是和吕不韦还有昌文君一起平定嫪毐叛乱,属于一开始就坚定的支持着嬴政,嬴政也给了他最高礼遇,大秦相国(相邦)。

    一路相辅相成,灭韩魏赵燕,到最后up主相信嬴政派他去楚地的原因很简单,安抚楚国人心,告诉楚人,这昌平君也是楚人,来治理楚国,和你们以前还是一样的,你们好好听话,别没事造反。

    这种不仅古代常见。现在更多见了,你直接统治不如立个傀儡好用吧,被占领的国家民众也很好接受。

    毕竟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可打的是项燕和公子扶苏的旗号,扶苏可是嬴政长子。

    而根据这个旗号,我们也可以推测扶苏母亲是楚人,而且秦楚联姻是很正常的,嬴政刚登基,华阳太后可还在,给嬴政找个楚人王后,谁也挑不出理,反对不了。

    可昌平君不仅造反了,而后史料记载项燕拥立了昌平君为楚王,我们是不是可以大胆推测,两位同样没在史上留下姓名的昌平君为同一人。

    而整个故事在这里也说的通了。

    嬴政为什么删除史料,太恨,太丢人,太伤人心了。

    李信为什么败的那么惨,嬴政对他没有任何处罚,后来还那么信任李信,让他和王贲一起攻打燕国、代国和齐国,平定了燕、齐二国,李信还因功被封为陇西侯。

    我们当然可以说始皇大度,有容人之量,但是不杀已经很容人,打了这么大一个败仗,还能被重用!

    那就只能有一个原因,错不在他。

    而嬴政也是在一次次背叛,被伤害中逐渐变得心如止水,不带一丝感情。

    李信失败,没办法,请王翦出山吧,

    老人说的对,这非得举全国之力不行,不然根本镇压不住。]

    大秦 咸阳

    整个朝堂连呼吸声都听不到,没人能够想到后人能够从蛛丝马迹中找出昌平君的存在,甚至连名都找到了。

    这在秦国可是比赵姬还不能提的存在。

    而李信呆呆的看着天幕,默默留下泪水。

    原来后人知我,君王是不会错的,错的只有我,可那昌平君整个朝堂谁能想到他会直接反叛,断我后路,绝我粮草?

    也不怪陛下,起码陛下待我挺不错的。

    而嬴政深呼吸,深呼吸,也是压抑不住自己的语气:“蒙恬,找到当初由他们监制的这批铜戈,尽数销毁,融成金人,立在陈邑!”

    pS:关于《史记 秦始皇本纪》:九年......长信侯毐作乱而觉,矫王御玺及太后玺以发县卒及卫卒、官骑、戎翟君公、舍人,将欲攻蕲年宫为乱。王知之,令相国昌平君、昌文君发卒攻毐。

    肯定有书友会拿这个给我解释,我先说一下,根据专家考证,秦国应该没有同时两个相邦的存在。推测是近代断句错误,

    应该是令相国、昌平君、昌文君这样来解释。

    注意是相邦不是丞相,这最早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官职,相邦高于丞相,丞相可以有左右丞相,相邦只有一个,手握军权和政权,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

    具体的大家可以看看10年秦东陵被盗里面出土的青铜器。

    左边的铭文提到了“八年丞相殳”,而右边的铭文中出现了“八年相邦薛君造”。这些铭文提供了宝贵的线索,证实了相邦与丞相是不同的政治职位。

    更多的大家可以去搜搜文献记载,拾柒这里,就不过多介绍。

    谢谢大家的支持,爱你们呦。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