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一把锄头走出家门,边走边大声的喊着“上工喽!”
家家户户的生产队员们这个时候便会主动的带着农具汇聚到杨振礼身边,一行人越聚越多,然后走向农田。
夹皮沟三面环山,所以真正能用作耕田的田地并不多。
整个大队四个生产小队,人口超过500人,但耕地面积只有1060亩,这个数字可能对比南方的农村已经不算少了,但对于地广人稀的东北来说并不多。
在整个东北区域,可能也就跟辽东省南部的人均耕地面积差不多。
很多人对这个数字可能没有什么概念。
这么说吧,在生产队时代,东北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玉米的亩产在500斤左右。
按照人均两亩地来计算,在夹皮沟一个农村人口的粮食年产量是1000斤,看着很多,但是别忘了这个时候农民可是还要交公粮的。
公粮要交亩产的25%,余粮也要交15%,交完了公粮后1000斤粮食变成了637.5斤。
一个成年劳力每年的粮食消耗至少是400斤,剩下200多斤的粮食。
可别忘了,除了这些粮食,农民伯伯们可就没有别的收入了。
这个时候不许养猪,能养点鸡鸭下蛋、能在两分自留地上种点菜已经是极限了,养家禽还得消耗粮食和蔬菜。
所以,这点仅剩的粮食和鸡鸭就已经是每个农户家里为数不多的可以活动和积攒的财富了。
这是气候正常的年份,可要是到了气候不正常的年份,粮食减产,大家就更惨了。
交了公粮,口粮能不能剩出来都是个问题。
在计划经济时代,东北的条件在全国还是最优秀的。
现在是六月下旬,夹皮沟地处山林之间,温度并不高,上个月大家才把秧苗种上,夹皮沟的粮食作物以玉米和地瓜为主。
这个时候才刚冒了点苗头,今天的主要任务是除草和浇水。
杨振礼一路给杨小山普及着关于夹皮沟的知识,让他对自己所处的这个村庄有了一个简单的了解。
到了地头上,杨振礼给大家分配好任务,他把杨小山带在身边一起干活。
杨小山老家是在农村的,可从小念书,干农活的机会并不多,后来上了大学参加工作,更是四体不勤。
幸好今天的活简单,就是在地里拔拔草,浇浇水。
有杨振礼带着,他适应的很快。
干了半个多小时后,杨小山发现了点情况,今天来地里拔草、浇水的人六七十号人,干了没多长时间,就有人开始跑到地头上休息,然后休息的人越来越多。
杨小山看向杨振礼,他的脸上微微有些尴尬,但是没有说什么。
杨小山的心中回想起了以前看到的关于计划经济时期的一些资料,这样的情况似乎也不难理解,大家也都习以为常。
“小山,休息一会儿吧。”
又干了一会儿,杨振礼说道。
杨小山自然乐得高兴,在地头上休息的时候,大家都在闲聊天,杨小山跟大家不熟,有人跟他说话,他就搭两句。
他无聊的查看起了两界石空间,这个时候他猛然发现了两界石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