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将它送给范雎。
写到这里,看官不禁要问,子义不是与范雎早已反目了吗?要不是子义,范雎还不肯承认自己陷害白起呢。
其实书中暗表,那天捉拿假白起的一幕,只是子义与范雎演的一出戏。为的就是将范雎供出来,捉到牢里。
因为范雎十分聪明,自从秦王一回西安,他就看出来,秦王相信白起,而不相信他。此时白起又占了三县,手下有兵有将,之所以没有打回来,就是因为秦王回到了秦军。白起是忠于秦王的,他只是在等待一个申辩的机会,而这个机会,秦王一定会给他的。到时候自己难逃活命。
与其让白起来申辩,自己被动应对,不如主动出击。因此他与子义商议了一条计策,由子义出面,向秦军交代自己的罪行,然后子义出主意,定下假白起之计,诱自己上钩。自己则假装中计,被当场揭穿。范雎算准了,秦王不会马上就杀自己,他需要一些时间来考虑后果,和如何向秦军士兵解释。他是重臣,不能说杀就杀的,那样会动摇军心。
只要自己被关进牢里,就有了脱身之计。
子义做为内应,使得甘越等人的劫牢并不困难。唯一危险的就是范雎能不能逃掉。对于这一点,范雎早有准备,手中有红娘子等人质,让他逃过一劫。
计划按着事先规定的在发展,范雎逃进了卢象升营中,马上成了他的重要谋士。而子义则继续在秦军中充当内奸。必要的时候,能发挥极大作用。
所有秦军都觉得,子义虽然不忠诚,可这次能主动揭发范雎,相信今后不会再背叛秦军了。
于是子义就瞒过了所有人。
他的这封密信,将秦王与大家商议的事情,全盘托出,同时着重提到了秦军与农民军之间相互并不信任,双方都小心提防。眼下虽然没什么过节,可是时间一长,双方肯定会反目。
而且为了让双方提前反目,子义在信中说,他要尽可能地挑拨双方的关系,只要挑起双方士兵间的争斗,秦军与农民军肯定会决裂。
范雎收到信之后,觉得机会就在眼前,因此他才建议卢象升,将人马撤得再远一些,让农民军与秦军的压力再小一些。这样一来,外部危胁没有了,内部就不会那么团结了。
收到卢象升的密信之后,洪承畴也认为,这是一条好计,可以不战而瓦解敌军。于是他下令人马继续北撤,直撤到甘泉。同时命令四周所有县城,将府库钱粮尽量搬空,不给农民军留下。
洪承畴这一计更厉害,他最为了解农民军,知道他们在西安城下呆不住,必会四面出击,攻打城镇,掠夺钱财。只要不让他们得到多少钱粮,农民军最终会按捺不住,抢夺秦军的物资,闹不好双方还会火并起来。
于是两路官军全部远离了关中。方圆数百里之内,只剩下秦军和农民军,与一些残破的府县。
却说白起带着自己的人马,日夜进发,只用了一天多的功夫,就来到了武功县。此时的县城因为没有了百姓,只有猛如虎带着两千官军守着。猛如虎被革职留用,心中十分气恨,恨的是白起骗了他,又恨自己好大喜功,弄了个灰头土脸,他憋了一肚子气,想找白起发泄,可是一连守了十几天,不见白起人马的踪影,派人去探时,回报说秦军与农民军击败了洪承畴与卢象升的两路官军,此时正在西安城休整,白起也在城内。
猛如虎虽然气恨,但却没疯,绝不会干出攻打西安的蠢事来。他认为白起可能不会回来了,因为走的时候,白起撤走了所有的百姓,带走了所有的钱财与粮食。
眼下自己守着三座空县城,连粮食都没办法筹措,只能靠上面派拨。但是甘肃离此太远,运粮不容易,因此猛如虎早已心生退意。只想将存粮吃得差不多了之后,就借这个缘由,离开三县,回到甘肃去。
将无战心,士兵们就更不想打仗了。白天,大家在城里城外闲逛,夜里聚到一处喝酒赌钱,军纪早已没人管了。
白起到的时候,正是夜间,武功县城内外一片死寂,城头的士兵也靠在一起睡熟了,只有一些风灯还在风中摇晃着,也照不出多大的亮。
一见这个情景,白起大喜,他命令士兵用绳钩爬上城去。杀死守城官军,打开城门。
这次偷袭进行得非常顺利,十几名士兵毫不费力地就爬上了不太高的城墙,悄无声息地杀死了城上的官兵,然后打开了城门。白起的四千人马呐喊着,杀了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