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名次的评定,分为几个步骤。
首先是看书法,卷面是否整洁,字体是否好看。若是写了错字,卷面有涂改,那么不好意思,即便你写的再好,也不可能评为上等,也就是没有资格进入殿试。
字写得好,卷面也整洁。只是基础而已,重要的还是内容,如果内容不贴题,自然也是不行的。
最初级的阅卷者,基本的作用也就是到此为止了。通过了这两轮的选拔,剩下的卷子,就不是他们能够定夺的了。会交给弘文馆、崇文馆的诸多学士一起品评,类似于投票制,被更多人认可的排在前头,取前三十名进入殿试。
那么,这个过程中有没有猫腻呢?实则也是有的。科举的制度,在隋朝才出现,初唐的时候,仍然处于‘蛮荒期’,制度并不完整。
这个时期科举的特点,与后世明清的一个明显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仍然有察举制的遗风。大门并没有关死,允许学子“投牒自进”,即把自己文章,送给有权有势的人看,以期得到赏识。这样的事情,在整个唐朝期间都有,一百多年后的大诗人李白,也曾多次投“简历”给贺知章,在他府上混吃混喝很多年。
所以很多门阀世家的子弟,他们的亲眷就有在礼部任职的,想要一点透题都没有是不可能的。还有就是,在考卷上做文章,例如第几行的第几个字用什么字,权当是暗号,评卷的时候相应给提一提档,都是存在,也是杜绝不了的。
但李牧不怕这个,因为他是李牧。谁敢故意把他的卷子压低档次,家里缺粪了不成?再者说,他的卷子,皇帝是必然要看的,有李世民在,故意压低也不可能。
而考卷在离开考场之后,便会进行‘糊名’,而监考是没有资格阅卷的,他们还被勒令不能离开贡院,直到放榜,所以也不用担心监考把消息泄露出去的可能。
相对于小科,明经和进士的评等要严格得多。经过层层的评选,最终,三十份脱颖而出的试卷,被拣选出来,封在了匣中,由一队禁军校尉护卫着,快马送到了宫中。
科举乃是国家大事,李世民也没有擅专,而是把三省六部都召集到了一起,如今内务府俨然也已经是自成一派,坊间把它跟三省六部合在一起,号称‘一府三省六部’,还排在前头。正常情况下,李牧也应当在,但他今年参加了科举,为避嫌,李世民就没召他过来,而是把长孙冲叫来旁听,也算是给内务府面子了。
“让朕瞧一瞧,今年的学子们,能否给朕一个惊喜。”李世民亲手撕掉封条,打开了匣子,从中把卷子拿了出来。这些卷子是有顺序的,当然这个顺序是阅卷大儒们给出的建议顺序,最后的排名,还是李世民来定夺。但这些人已经算是成功者了,能呈递给李世民御览的这三十个人,全部都是‘进士及第’,按照规矩,他们都有资格参加吏部的选...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