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呢。
所以这都是那个御医的错,都是那些让他染病的人的错,他非的把那些接触过韩御医,让对方染病的人全揪出来,让他们全族上下付出代价。
一三九三年(洪武二十六年)七月二十日
以晋王朱?为首的藩王一起进京吊唁。
这些藩王进京后便一直待在府中,不敢随意走动。
直到朱元璋在奉天殿接见了他们。
朱?等藩王看到朱元璋越发显得已经年迈的身体,心中五味杂陈。
“臣参见父皇。”藩王们纷纷行礼。
朱元璋摆摆手示意他们平身。
大概是身边一下死了太多亲人,此刻看着他们也生了几分亲切。
“你们难得进京一趟,就在这里多住几日吧。”
朱?等人闻言连忙谢恩。
“都起来吧,外面热你们一路舟车劳顿,想来也是累了。”
朱?等人起身后,便站在原地不敢说话。
“你们舟车劳顿,朕也乏了,就不留你们了。”
藩王们闻言,连忙行礼告退。
看着他们都走了朱元璋又去看了看朱长安,确定对方身体状况还好便决定三日后出殡。
三日后,朱元璋亲自主持了马皇后和朱标的葬礼。
在悲戚的丧乐中朱标和的马皇后的棺木被缓缓抬出了皇宫。
文武百官跟在后面,哭声一片。
待到葬礼结束,朱元璋了却一桩心事回去便病了。
御医来看过之后,只是说朱元璋年纪大了,身子骨大不如前,需要好好调养。
朱长安见他生病着急,日日去照顾忽然发现自己有了事做顾不得伤心,那病怏怏的身体竟是不治而愈了。
他的病好了,朱元璋的精神却越来越差。
就这样拖了半个月还不见好,慌的他干脆学着傅荣,像小时候一样睡到了朱元璋旁边守着他。
朱元璋看着守在自己身旁的朱长安,嘴上说他胡闹,心里却十分高兴。
大概是心情好了,就这样被朱长安这么一陪,他的病居然好了一半。
虽然他们这里温情脉脉,但那些滞留京城的藩王却倒了霉,有几个府中队伍里都染了疾。
除了病状显现出来的,朱长安也不敢再让他们在京城逗留,生怕一不小心重蹈马皇后和太子朱标的覆辙。
朱元璋也担心这些藩王把病带回封地,便让他们赶紧回去。
就这样,这些藩王连惊带吓又提心吊胆的在京过了个把月,总算又回到了封地。
经过这件事后,身边最亲近的人都没了,所以朱元璋对朱长安更加宠爱。
监国以及处理大小政事的权利被朱元璋像当初过渡给朱标一样逐渐移到了他的身上。
虽说之前他一直都是个不靠谱的吉祥物,但好歹十岁起就开始旁观并且随着年龄增长还会被塞一些练手,故而这个转移过程比朱元璋想象的要顺利许多。
他并没有辜负朱元璋的期望干的还算不错,最起码明面上没出过什么乱子。
当然暗地里有没有什么乱子那就不好说了。
从没想过会这么快被顶到前台的朱长安处理政务并不算得心应手,于是一些年迈有资历的大臣便开始被朱元璋暗地里安排着,逐渐自愿或被自愿的成为他的助力。
在朱元璋的默许下,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被推着逐渐成长起来,开始能够独当一面。
一三九三年(洪武二十六年)十月一日
孔选待发动了。
傅荣带着接生婆婆和御医专门进去帮忙。
和傅荣生产的时候不同,不算宫人的情况下,外面只有朱长安和白芷晴两个人大眼瞪小眼的等待着。
随着一声响亮的啼哭声,朱元璋又多了个孙女,朱长安也得到了他第二个姑娘。
傅荣抱着孩子出来了脸色显得有些不好,面带苦涩的把孩子递给了他。
“殿下,是个女孩。”
“是嘛,让我看看。”
朱长安笑嘻嘻的接过孩子脸色顿时僵住了,他算是明白傅荣为什么笑不出来了。
因为孩子皱巴巴的小脸上有一块胎记,胎记在脸颊左侧,颜色呈暗红色,形状不规则,面积较大。
他的笑容渐渐消失,张了张嘴半天才吐出几个字。
“真可爱.......”
此时此刻他觉得这个孩子格外沉重。
然后抬头看向傅荣问道:“这个胎记能处理吗?”
“要等她长大了看。”傅荣无奈的摇了摇头。
“好吧。”朱长安叹了口气,脸上露出一丝苦笑。
“没事,这叫天赐红沙半遮面。”
“昔日兰陵王还得戴个面具,你看她出生就自带了。”朱长安看着孩子脸上大片的红色胎记自我安慰般的说道。
在场的几人都勉强笑了笑。
朱长安抱着孩子,叹了口气,心情复杂。
“去我阿爷那通报一声,我一会儿就带着孩子过去。”
“是,殿下。”陈欢立刻领命,转身离开。
大伙散去朱长安抱着孩子去了朱元璋的寝殿。
朱元璋见他来了非常高兴,连忙让他把孩子抱过来。
此时的他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依旧沉浸在朱长安又给他生了个重孙女的喜悦中。
朱长安虽然心里沉甸甸的,脸上却带着笑把刚出生的小家伙放到了朱元璋的怀里。
朱元璋看着怀中的孩子,合不拢嘴的笑容在看见孩子的脸后僵了一下。
“哎呦喂,这怎么还有一块红斑啊。”
“阿爷,这是胎记。”朱长安低声道。
“胎记?”
“好端端的怎么长了这么个胎记。”
朱元璋愣了一下,随后又笑了起来:“哈哈,没事,有胎记好啊,有胎记才与众不同呢。”
“是,阿爷说得对。”朱长安也跟着笑了起来,但心里却很不是滋味。
“这丫头叫什么?”朱元璋继续逗弄着怀中的孩子。
“还没起呢。”朱长安顿了顿,又补充道:“求阿爷赐名。”
很明显这孩子的样子让他也不敢自己瞎搞了,跟他阿爷求个名字也算是求个庇护。
“赐名啊,朕得好好想想。”朱元璋看着孩子,陷入了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