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这酒。这首诗的格调不高,不过是想表达一种看透又看不透的婉转而已。
只是杨过看到的更多的是显摆,这家伙你把自己的感情戏拿出来这样诙谐对待,真的好吗?
李泽笑着和杨过碰杯:“杨过你可有小诗仙之称,不知道可有点评?”
郭台也笑道:“杨过,我写的诗词和你的自然比不得。不过,如果你能指点一二,倒也不负这次投石问路。”
杨过瞅了瞅他,淡淡道:“可以,但是我不会这么写?”
郭台:“哦?那你会怎么写?”
杨过:“感情之事,何必拿出来调侃?情景不和,用这样一首诗投石问路,郭先生不觉得浪费吗?”
杨过其实还想说一句:“无病呻吟,有这感悟,你早干嘛去了啊?”
……
郭台也隐隐觉得有些不符。但怎么就叫情景不合呢?丫的,还真把自己当诗仙了啊?
有人似乎看出了不好的苗头,顿时岔开这个话题:“嚯!这酒也喝了。杨过,你是不是也来写一首?”
杨过:“写诗?”
“额……”
这人真想抽自己一嘴巴子。本来,他想说写一首赋的。结果,他存了点心思,也没说出来。
说实在话,倒也有人想亲眼瞧瞧杨过写诗。毕竟,这事儿大家都没有面对面地感受过。电视上和现场,那肯是有区别的。现场作诗,要想写得好,在作家中,也是传奇的一种存在。
杨过笑道:“倒是不太想写。”
有人道:“随意写写都成。诗仙称号,随手而写,也定是不凡啊。”
杨过耸肩道:“那我就真的随意写了?”
杨过拿起笔,真的就很随意,手指黏着笔杆,一只手还在挠头。
唰唰唰……
江南好,最好是红衣。
只求伊人畔,余生共逍遥。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枝东凋敝,相思不如不相思。
三句写完,留下一群人目瞪口呆。
有人还没搞清楚,纳闷道:“嗳……不是,这是诗?”
有人纳闷:“为啥只有三句?”
有人皱着眉头:“这不算诗吧,第三句咋那么长?”
一群人七嘴八舌,三句的诗没见过。
杨过摇了摇头:连这种形式都没见过,玩呢吧?
李泽:“杨过,这是诗?”
杨过:“这不是诗么?”
郭台:“这句式,对偶、押韵……都不对啊!”
杨过:“诗乃心声,挥毫而就,讲究那么多理法束缚,能写出多少好诗?”
有几个年老的一辈人走过来,看着这诗词,先是皱眉,然后品味了一番。
“春来发枝东凋敝,相思不如不相思?”
有一个老头道:“若是上两句配得工整,这又是一名篇啊!”
年余凑过来一看,顿时喝道:“好字……”
写字这个东西,得有风骨。书法一途,写到最后,特别讲究浑然天成。王羲之的一篇《兰亭序》,最出名的便是那字。字字不同,字字称绝。
杨过写法并非颜柳之体,是真的自己随意挥毫的写法,没那么讲究。
可即便不讲究,字形生意境,这幅字也当得一句好评。
却见铁宁笑着说:“杨过,不若这幅字送给我好了?在场,或许也就女人对这等文字最有兴致。”
杨过:“铁先生要,杨过当然得给。”
铁宁:“有标题吗?”
杨过:“随手一帖,要什么标题?”
铁宁:“嗯!总得有个标题来的,就叫《随心帖》如何?”
杨过:“随铁先生喜欢……”
帖,古代写在布帛上的寥寥几字,主要不看内容,而看字。
甚至有故事:有人吃了顿饭,忘了给写,随手写上一句“今日没带钱,下次一并还给你……”
这也叫帖。
形式多变,不追求内容,讲究恣意挥毫的那一瞬间。
杨过还不知道,这幅《随心帖》,在日后竟会拍到一个连他自己都无法想象的高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