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儒晋怀着一种悲伤的心情离开了新技术部,却又带着一丝一种劫后余生的庆幸感,心中暗道:自己来的还不算太迟,还能赶得上。
在回程的途中,李儒晋想了很多,帝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尴尬的情况?是封建社会本身的问题还是有别的隐情呢?一方面帝国在重视着科技的发展,一方面大量的科学技术的成果却放在那发霉,没有得到应有的应用。
大量的科技人才流落于民间,如果能将他们组织起来,又会爆发出什么样的才华和灵感?
李儒晋回到了内阁,他要把这件事情仔细的打听清楚,大量的人才被埋没于民间,这简直就是一种可耻的浪费,在去内阁之前,李儒晋从军部拐了一趟,他想通过部队把发明联动机床的那个人给找出来,并带到军部来。
到了大帅办公室,李儒晋把来意说了,想通过军部的关系找一个人,那还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吗,李儒晋把在新技术部资料室记下交给了大帅,并再三强调,这个人对帝国来说,极为重要,不惜一切代价,把这个人安全的带到帝都来。
大帅很痛快的答应了李儒晋的要求,立刻打电话给西南军区,把李儒晋的要求重复了一遍,哪位民间科学家姓侯名大山,很俗气的名字,家是城都的。
住址还是七年前的,不知是否搬家了,但只要这个人还在大文帝国,军方就有信心把这个家伙找出来。李儒晋从军部出来,迅速的赶到了内阁,询问关于帝国科技发明的事。
经过仔细的询问,李儒晋才明白,造成这种尴尬局面的正是帝国本身的体制问题,原来,帝国有过相关命令,重视军事科技的发明,而对民用的科技发明并不怎么重视,再则,负责审批科技发明的相关官员都是政府官员,竟然没有一个和科学技术相关的技术性人才。
帝国的官员有多死板,大家心里都有数,不是他们不负责任,也不是他们不用心,他们根本就不懂技术上的事,让这群人来审批科技发明,结果可想而知,才造成今天这种尴尬局面。
外行指导内行,就是这么个下场,帝国明明重视科学技术,急需科学技术人才,却又派出一批不懂技术的人去审批科学发明,简直就是矛盾之极。
李儒晋得知真相后,都不知该说些什么才好,这种事是政府方面的事,他,李儒晋管不到,但他可以向大长老反应情况啊!再不济,派一个懂技术的人,在新技术部把把关也行啊!
另外李儒晋还想把新技术部从老城区搬出来,这么重要的一个部门,却放在老城区混吃等死,简直就是帝国的悲哀,如果实在不行,搬到军部研究所,将那些资料并入军部的资料库中,作为技术储备。
同时把帝国新技术部改名为大文帝国专利部,为了让帝国的民间科学家的心血得到回报,还可以成立一个风险投资中心,专利持有人提供技术,帝国负责出资金,共同把有市场前景的产品生产出来,投放市场,利润五五分成,实现双赢的局面。
这...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