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照射的水面上,波光粼粼,映衬着太阳的倒影。
杨文斌,又信步走了一会儿,发现,水边立着一块儿大石,上面写着红色的两个大字“鹤岛”。
他一边继续向前行走,一边欣赏的水中,各种水鸟栖息生活嬉戏的场景。
向前,大约又走了五百米,转过一座山包,前面,赫然出现了一座寺庙。
庙门上写的三个大字,“香海寺”。
大门,两面,写着佛教的经语“南无阿弥陀佛”。
杨文斌,信步走进了寺庙。
庙里立了一个石碑,讲述着香海寺的历史。
上面写的是,香海寺,原来是清朝顺治的儿子带兵,在这里守卫着的蒙古贵族的地盘。
乾隆皇帝曾在这是亲笔题下“云飞鹤舞,绿野仙踪。福兴圣地,瑞鼓祥钟”的碑文。
历经三百多年的香火,仍很繁盛。
到了清朝中后期。香海寺的规模越来越庞大,附近的信众,越来越多。
到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叶,香海寺的规模,可比现在的规模大得多。
可是,由于文化大革命的极左时期,受破四旧的影响,当时的红卫兵们,对香海寺进行了打砸抢烧,香海寺化为了灰烬。
现在的寺院,则是在改革开放后,在原址重新建起来的。
杨文斌信步走了进去。
香海寺的山门,有三座,分别象征着“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
他是沿空门进去的。
山门左右分别是钟楼和鼓楼。
东面是钟楼,西面是鼓楼。
钟楼下或供奉着地藏菩萨,鼓楼下供奉着伽蓝菩萨。
接着,是天王殿。
天王殿中间,供奉着坐北面南的大肚弥勒佛。
弥勒佛背后神龛内供韦驮菩萨像。
东西两旁分塑四大天王像,掌管着风调雨顺。
天王殿再往里,是大雄宝殿,俗称“大殿”,为寺庙的主殿、正殿。
“大雄”是梵文筏那摩那的汉译,是对佛祖释迹牟尼的尊称,指佛有大力,能伏“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天子魔”等四魔。
杨文斌听说,常见的供奉释迦牟尼佛有三种姿势:
第一种称“成道像”,结跏趺坐,两腿交叉,双脚放在相对的大腿上,足心向上,左手横放在左脚上,名为“定印”,表示禅定的意思;右手直伸下垂,名为“触地印”,表示释迦成道前,为了众生而牺牲自己,这一切唯有大地能够证明。
第二种为“说法像”,结跏趺坐,左手横放在左脚上,右手向上屈指作环形,名为“说法印”。
第三种为一种立像,左手下垂,名“与愿印”,表示能满足众生愿望;右手屈臂向上伸,名“施无畏印”,表示能解除众生苦难。
香海寺供奉的释迦牟尼佛,是这一种“成道像”,结跏趺坐,两腿交叉,双脚放在相对的大腿上,足心向上。
再往后,就是藏经楼了。
听说,藏经楼里面藏着大量佛经,但是,却不对外开放。
藏经楼左右是方丈室,另有库房、厨房、客房、浴室等分布四周。
“在这荒凉苦寒之地,能建有这样的寺庙,还真的是不错了。
当年,修建这样一个场所,也是为了让戍边的将士们的心灵有个寄托吧。”杨文斌边参观边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