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是落后的古人,往往只能靠着鸿雁传讯,稍慰音讯而已。可商人说走就走,追逐钱财利益,难免会被其他行业所瞧不起。
而这时候,统治者往往采取愚民策略,希望百姓在固定的范围内生活,最好至死都不要离开。商人却要行遍千山万水,这在统治者看来。是一种不稳定因素,坚决不能褒扬,否则就会人人效仿。甚至于在春秋以后,商人们被看作是“礼崩乐坏”的部分原因。社会思想就此定型。从此,商人在舆论上就没有翻身过,因为掌握舆论的,往往是读书人,他们用笔做刀,狠狠地削了一番商人的名声。因为这些做了高官的读书人。便完成了阶级的转变,从贫苦人士摇身一变成了地主。地主最怕什么?就是商业对小农经济的破坏!这两者从来都是敌对关系,要是能互相通融了,那才是怪事哩!
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李诫自然对商人没什么好感。虽然对大运河的反对,是出于公心,可也明白,陆承启这么做,是为了提升经济。所以即便陆承启的道理再大,李诫也还是持反对意见:“陛下,臣还是不能苟同。运河开凿,所费民力甚巨,我大顺百姓尚不能饱食,若强征徭役,恐生异变……”
陆承启早有应对办法:“若朕不征徭役,使用雇佣制度,以钱银为报酬,依李卿所见,此计如何?”
雇用民工,在后世屡见不鲜,为的就是释放多余的劳动力,不要聚集在狭窄的土地上。可这样的事情,李诫却是闻所未闻,自然不好回答:“陛下所言,臣不敢妄自猜测。雇佣农户,或许能行,可此例一开,今后再无可能征徭役,望陛下三思。”
陆承启笑道:“地主也能雇佣长工、短工,朕为何不行?李卿,朕只问你,若运河开凿完毕,黄河水患,能减轻否?”
闻言,李诫立即开始在脑袋里面推演起来,发现若进行分流的话,确实能让黄河减少决口的可能性。
陆承启也不打扰他,让他自己一个人慢慢推算。
过得盏茶时间,李诫说道:“陛下,臣认为,若开凿运河,确实能使得黄河水流减少。只是我大顺各地高地不同,开凿难度可想而知。再者,黄河水流减少,若是连续暴雨,也还是会决口。此事耗费民力甚巨,结果又无法精确推算,臣还是不赞同!”
陆承启苦笑一声,总不能跟李诫说,这个是经过后世证明的,把黄河中下游河道改得平缓一些,再进行分流,能极大地减少黄河水患吧?
此刻唯一能做的,就是把道理说通给李诫听。
陆承启是学文科的,对于地理,也还算精通。想到这,他立即取来纸笔,在宣纸上画了一张构想示意图,让李诫近前观看。
李诫也是画图大师,见陆承启虽然笔力稚嫩,却也能看得明白,也不敢妄加评论。非议帝皇的画功,这可是取死之道啊!李诫虽然老实,也不是笨蛋。
陆承启一边画,一边把后世总结出来的治理黄河的经验说了出来:“黄河之所以被称作黄河,李卿自然是知道来历的。大抵是因为黄河之水异常浑浊,夹杂大量泥沙之故。李卿可认同这个说法?”(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