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七十八章筑路(六)
北美要发展,离不开资本。在就是北美铁路公司的底气所在,八百万元的投入,满世界你都找不到这么大一笔投资。但是铁路集团就能拿出这么一大笔钱来,可见家底之厚。还没等国会就北美增加地方军队编制的问题审议通过呢,铁路集团的大动作又出来了。
这一次更凶残,拉上辽东重工在内的八个公司,一起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各公司在北美的投资计划。钢铁、造船、机械制造等相关产业,进行全面的布局,要把北美打造成第二个辽东的口号都喊出来了。
这些大企业,一向都是国内投资的风向标。北美那个地方有啥可贪图的?除了地方大一点,是不是值得投资一直是个存在争议的问题。金山的繁华是因为发现了金矿,现在这些大企业一窝蜂的都去了,目的何在?什么原因谁也分析不出来,但是这帮孙子是不会做赔本买卖的,这一点大家都明白。各种猜测的文章都出来了,写什么的都有。甚至连发现北美土著的宝藏说都被写的跟真的一样。
真实的原因是什么?其实就是陈燮给这些大集团的负责人发了一份电报,告诉他们大举进军北美是国家的战略方向。并且重点强调,北美这个地方,发展工业需要的任何资源都有。甚至很露骨的表示,国家不能做的事情,资本可以去做。只要做出样子来,国家就认账。
而且再三强调了一点,北美人少地多,不像印度。地方虽然大,但是人口也不少。
内阁很快就对北美的政策进行了调整,首先是地方太大,一个总督府管不过来,另设洛杉矶总督。其次是北美兵力不足以控制那么大的地区,这一条颇有争议。但是在国会辩论的时候,某议员跳出来叫嚣,“从南京到广东,只有一个师的兵力,你能顾的过来么?”就这一句话,谁都没法反驳。对啊。人家北美就是大。于是这条也过来,最后一条比较凶残,大意是这样的。据调查,北美土地适合种棉花,未来将大力发展种植园经济,为此推出一项政策,北美土地售价最低只要二元。最高五元,单位为亩。而且确定移民之后,该分的地一分不少。当然了,要买地有一个前提,必须是北美户籍。
第二天报纸登出消息后,东南沿海各省沸腾了。南方缺什么?土地!缺到什么程度呢?因为纺织业的高速发展,整个东南的粮食缺口巨大,每年大量从暹罗等地进口稻米。什么湖广熟。天下足都是屁话。大明本土人口,现在已经超过了三亿,算上朝鲜、日本等海外领地,人口已经超过了五亿。大明土地的价格,以江南为例子,每亩地都涨到二十五元一亩了,就这还是最低价。土地涨价的原因何在?一个是高附加值的种植产业,一个是工业用地的增加。
还有就是海外领地的土地,其实也是紧巴巴的,朝鲜和日本这两个国家的土地就没有够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粮食缺口同样也是存在的。
北美土地如此低价,跟白送有什么区别?而且这一新政策,不仅仅是针对大明本土的,同时涵盖了朝鲜和日本两个新的省。这一家伙闹腾起来,整个大明的领地内到处都是准备打包去北美的人。这么便宜的土地,去慢了买不到了。也有议员就新政策表示了担忧,认为大量的人口移民,会导致大明本土的人口减少,影响工商业的发展。但是这个提议,就像一个肥皂泡,风一吹就消失了,没人在意。大海无数波浪中的一朵都算不上。
当然,这个问题确实是存在的,尤其是资本家们感觉到了压力。劳动力出现了缺口,想闹腾的人不是没有,但是陈燮执政的时期,这种闹腾的资本家搞不出任何动静来。无奈之下,很多东南的小资本家,只能转移方向,干脆去北美或者印度发展。大资本家则不得不进行技术升级,降低对人口的依赖。由此引发的诸多变化,就算是陈燮也想不到。毕竟陈燮的初衷,就是要抢在欧洲人之前占领北美。
最先行动的不是什么东南的资本家,而是大批的东南自耕农。卖掉家里的土地,去北美当一个大地主不是梦想,而是就在眼前的现实。一个新的移民潮的起源地意外的不是大明本土,而是东瀛和朝鲜这两个新附的省份。大批两国农民,找到当地移民机构询问后,发现移民确实能买到便宜的土地,甚至可以拿着证明在银行换取一张船票(贷款不给钱给票)。无数农民带着可怜的家当,去移民机构领取一份证明,去银行换取一家人的船票,登上了北美之旅的客轮。
1675年的冬天,太平洋航线变成了最繁忙的航线。获悉这一消息的北美殖民地立刻做出了应对,刚刚出任洛杉矶总督的夏完淳,居然派人到金山码头蹲点,跟金山总督抢移民。金山总督府不甘示弱,开出各种优惠条件,目的都是要把人留下。
感觉到了危机感的戴志远,一边跟洛杉矶抢移民,一边还要对付土著。以前那一套温吞水的模式明显不适用了,戴志远直接来狠的。把一群基本被同化的土著召集起来,让他们作为信使,通知各路土著部落。传达一个消息,要不就离开这一片土地,要不就选择归顺,按照大明的方式生活,接受大明的管理,期限为一个月。
这也做法在北美土著中间引发了剧烈的动荡,土著习惯了的生活方式,强迫性的改变真的很难。巨大多数的土著是不会接受这个条件的,但不是全部的都是。一些明智的部落首领,在对比过去的生活和现在的生活水平,以及战斗力悬殊的现实后,选择了归附。
更多的土著选择了反抗。主要原因不是什么生...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