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星球一种作战武器,在蓝血星大气表面一架接着一架战斗机甲从太空中投放。这是这一年中第十五次投放战斗机甲,第一次投放的时候仅仅投放了三架,当时并没有发生战争。三架机甲仅仅是在大气层中巡游了一会就在地面基地上,安装火箭返回太空了。
在返回后,机体针对这个星球上浓密的大气,进行了大改,机甲主结构换上了强度更高的材料,以便于能够在浓厚大气中做高强度的动作。要按照原来的结构整个机甲在满速度下在大气中变换形态,整个机甲在剧烈的空气阻力下有散架的危险。
这种修改,并不是原来的机体有着瑕疵。如果把修改后的机体放在崇明星上,则会显得有些笨重,因为增加机体强度代价是整个机体的增重。这就是自研武器和山寨武器的差别。自研武器在战场上可以按照要求进行变化。就像物种为了适应环境而进化一样。而被授权生产的山寨武器,只能按照指标生产。
这一次从大气边缘投放的战斗机甲为七个战队,每一个战斗的机甲数量为三十。这是第十一次星球实验中,总结出来的战术经验。三十个战斗机甲,为一个战术集团,是最佳的。大家能够快速的联络,处理情况。分为火力压制和强攻。
一个战队又分为长长炮管的远程狙击手,携带转轮机关炮负责压制的火力手,以及拥有电子压制设备且携带大量导弹,智能炸弹的战场支援。
伴随着战队的形成,就是战队内部的分工。在同一种机体上通过加载不同的武器。而不是外形统一的机甲。这样分工明确会让机甲队伍的威胁力大增。在确认战队各个部分需要搭载不同的武器后,机甲根据携带武器不同,工厂中各个机甲的外形在重新设计下发生了新的变化。
比如远程狙击,由于需要将那个较长的炮管收回机体内,不至于在飞行过程中产生混乱涡流,从而影响飞行性能。所以
整个机体变得修长。
再比如说战场支援机甲,由于内部要携带大量爆破性的导弹,以及智能炸弹。较为宽阔的内部容量,让整个机甲看起来较为富态。
而这一切不是科技研发者闭门造车就能搞出来的。而是需要士兵在战场环境下对抗时的反馈。
这次投放是一次大规模兵力投放,七个战队的机甲同时进入一个战区,是一场大规模入侵。具体规模和地球上两百多架猛禽入侵领空的级别是相同的。先进的空战兵器,由于巡航速度高,对空域控制广阔,所以一片天空出现一定数量的战机是性价比最高的,数量没必要继续在这个空间范围内增加。控制其他空间在其他战略方向上联合进攻,才是最佳的选择。并不是挤在一块,给人家的雷达扫射,然后让人家的战机大范围包围。
所以两百一十架机甲数量相当多了。组成的战线长度,相当于三个福建省连在一起的长度。狙击机甲在三十公里外对地面打出了第一枪。三十毫米口径长管炮打出了弹长八十厘米的火箭增程弹。火箭增程弹八十厘米长的弹体在飞行的过程中会逐步脱落,只有前方的弹头准确的打击目标。这是制导炮弹,依靠太空中多艘临时充当卫星的战舰,对这批炮弹的飞行轨迹进行引导,然后由激光进行末端制导。
导弹如香肠一般生产,这是夸张的说法,因为二十一世纪导弹部分加工需要高级工人的手,所以二十一世纪早期导弹产量必须有所保留,但是制导炮弹完全可以犹如香肠一样生产了。
当然制导炮弹的大规模生产是大国实力。战争中火力平台重要还是弹重要?大部分人都会选择看火力平台。在一战的时候,英德双方的海军比拼看的是舰队吨位,主力舰数量。然而实战中德国人的炮弹一发入魂。英国人的苦味酸炮弹在战舰装甲板外面爆炸。还有甲午海战,定远镇远完全就是亚洲区域的战列舰,纵然失败有多种原因,但是弹的原因却对是最主要其一。
再比如说二十一世纪俄罗斯人的战机,战舰坦克这些火力平台是一流的。但是所有军事专家担心的不是俄罗斯人的武器水平,而是担心俄国人能不能打得起现代战争。因为制导炮弹,以俄国人的电子工业水平,量产制导炮弹,有点困难。相比南边的中国,一大堆图16(轰六)老掉牙轰炸机,作战半径称不上战略轰炸,而且不隐身,但是你加不住这玩意带着一大堆巡航#导弹。隐身轰炸机为了是突防,轰炸机没法突防,那就让弹药突防,反正现代战争,也就那几个国家值得用先进武器来打,而解除一个国家的武装也就是...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