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不对劲儿,一开始余耀也难以确定清楚。
他先稳了稳心神,心想有可能是密闭的环境带来的,也可能是因为第一次如此直观。
不过,来来回回看了几遍之后,他最终觉得,这种不对劲儿,好像是来自太颠方鼎本身!
太颠方鼎,铸于商代末期,武王伐纣之前。当时是武王在“毕”这个地方祭祀文王,而后约集诸侯,孟津观兵;太颠作为重臣,是祭祀事宜的第一负责人,武王便赏赐钱财,太颠铸造此鼎记录此事。
根据鼎上铭文,铸造此鼎,花了“四十朋”。朋,是贝壳货币的意思。根据史料,商代晚期到西周早期,二十朋,就能铸造一尊很精美的鼎。四十朋,那就更不用说了。
而且意义重大,太颠还要“传示子孙”,不可能有半点儿不讲究。
这样一尊鼎,细节上应该相当到位;气韵上,也应该非同寻常。
余耀还没斟酌细节,只是整体观摩。但正因为这样,才感觉到不太对劲儿。这,应该气韵上有点儿不太对劲儿。
气韵,是一种玄乎的东西,不太容易说清楚。
但却又是真实存在的。
有的顶级高手,隔着几米远,看一件古玩,当场就敢说是仿品,靠的就是对气韵的观察。
实际上,能达到这种玄乎的地步,反而是靠着日积月累的大量的学习鉴赏和实践历练养成的。
没这个基础,上来就说气韵不对,那不是装逼就是傻逼。
余耀本来是没这个基础的,但如今的余耀,自然已经不是当时隔着玻璃看太颠方鼎的余耀。
余耀正在沉思,贺文光却已经摘下了微型高倍放大镜,他是选取了几个点,一一看去,长长舒了一口气。
“你需要放大镜么?”贺文光问余耀。
“不用。”余耀见贺文光看完了,便又上前仔细看起细节来。
铜质,铭文,纹饰,锈色,工艺,等等都没有问题!
也就是说,从细节上来看,这尊太颠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铜器。
余耀看完后,不由得又离开两米左右,反复观察。
气韵,就是不对劲儿!
余耀此时,心里也大体有了些归纳。
首先,此鼎当时有着遵王命、礼天下、传子孙的背景,虽然太颠作为一代重臣,不可能亲自铸鼎,但也绝非一般工匠铸造,而且铸造时的心态也应该是与背景相合的。
再者,这是三千年前的重器,即便大多数时间在土中长埋,那种独特的古意和幽深的气息,是掩盖不掉的。
两者综合,必会产生独特的气韵。
眼前这件太颠方鼎,却很难感觉到这种气韵,虽然也能感觉到一定的冲击力。
“你怎么了?”贺文光不由问道。
余耀张了张口,却不知该怎么说。
定了定神,余耀开口道,“贺所长好像没有整体看看气韵。”
“气韵?”贺文光一愣,但很快便和余耀一样,离着两米左右,踱步环绕看了一圈。
看完之后,贺文光若有所...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